常被客户问到的是还有哪些岗位不会被算法吃掉。这个问题背后的焦虑真实而猛烈,从流水线到会计分录,硬邦邦的技术正在吞噬传统能力,利润表上的人工成本被一行行代码稀释,连美联社都把季度新闻交给了机器人。
一、个性化服务能力
当消费升级由有没有转向合不合我意,标准化规模经济让位于差异化体验经济。机器人能调制出完美配比的拿铁,却调不出一杯带有情绪温度的记忆咖啡,这意味着价格弹性增加,溢价不再来自成本领先,而源于愿意为情感付费的可支配收入。
二、原创与整合的创意能力
大数据擅长归纳,却难以发明。无论是重新定义中式美学的家电外观,还是以用户故事驱动的营销方案,本质都是非结构化信息到新叙事的转换。创意带来的高毛利可对冲研发期的税负压力,也解释了为何文化产业的有效税率远低于传统制造。
三、人格化的品牌与领导力
算法可复制性能,却无法克隆人格。企业家的人格一旦外化为品牌资产,便形成消费者持续加权的隐形的愿景红利。华为、特斯拉的估值里,都埋着创始人的信任现值。这提醒我们,在并购、股权激励和代际传承设计中,应把个人IP视作可辨认无形资产,给予足够的摊销周期。
四、面向不确定性的决策与冒险能力
机器能优化已知约束,却难以在模糊坐标系中下注。无论是现金流赌局还是跨境布局,承担风险、捕捉错误溢价的是企业家精神。财政政策的使命,是为这种精神提供相对宽松的税制与信贷环境,创业投资可抵税、亏损结转期限延长,都是激励冒险的制度砝码。
当硬能力被算法批量蒸发,企业唯一确定的出路,是把资源重新配置到这些柔软资产上。对管理层来说,财务报表需要一条新的附注,不可替代能力准备。对投资者而言,估值模型里也该加入一项贴现因子,它衡量的,不是技术含量,而是人性深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