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很多企业在校园招聘中引入大量管培生,但实操中却常被经理人视为低效投资。看似轮岗流程走过场,实则反映了心态、机制与管理实践的三重缺失。这背后不仅是人力资源运营的问题,更是企业如何激活内部人力资本杠杆的战略命题。
首先,端正心态,是一切投入的前提。
企业之所以设立管培机制,是希望以较低的招聘成本、较高的忠诚度,打造出符合本企业文化与体系的核心骨干。相比外部招聘,内部培育的管培生忠诚度更高、组织适配性更强。但若经理人将其视为麻烦制造者,无异于自断梯队建设之路。要明白:成就他人,才能成就自己。
其次,要采取高温高压的管理策略。
很多企业把新人保护当成惯例,导致管培生无法建立正确的工作认知和绩效意识。高温,指持续反馈与积极引导;高压,则是敢于压任务、压标准、压节奏。在此环境下,能者脱颖而出,庸者自然退出,组织自然迭代升级。
第三,比他们自己还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。
大多数管培生虽具备能力与热情,但方向感模糊。此时经理人应成为职业路径的合伙人,通过及时沟通,识别其特长,允许其在管理和专业双通道中自由试错。这样,他们既不会误入歧途,也更愿意长期投入与公司共成长。
管培项目的成败,关键不在制度本身,而在经理人是否愿意投入心力去激活、培养、引导这些未来的组织资本。管培项目看似成本高、周期长,但如果方法得当,往往是组织长周期复利增长的源泉。